宁职大讲堂第十七讲
——我的父亲郭沫若
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下午,中国科协“科学文化8+1”2019校园行活动走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,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现代文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首席院长、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的女儿,郭庶英老师为我们带来一个专题报告——我的父亲郭沫若。
“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,无论我走到哪里,都留下一首赞歌......”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,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,快闪的和声分布在全场的不同地点,优美的旋律,淳朴而真挚的歌词带动现场400名参赛选手自发地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,并跟着哼唱。从惊喜到感动,从共情到同唱,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深爱。随着歌声的渐入高潮,郭庶英老师缓缓地入场并到嘉宾席就坐。
据悉郭庶英老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,曾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团委宣传部副部长,与在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的郭沫若先生既是父女、师生,又是同事,这样的关系也让郭庶英老师对父亲的了解比其他人更深一些。
郭庶英老师在讲座中与大家分享更多的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日常生活,据郭庶英讲述,郭沫若老先生在两次患伤寒高烧后,导致听神经受损,他的右耳几乎完全失去听觉,左耳只有微弱的听觉,深受耳疾困扰。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,郭沫若老先生还是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文学作品。他深厚的国学文化基础使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,也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。平时的郭沫若老先生亦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,他对年轻人的关注非常细微,得知有位在文学方面比较出众,但在中科大就读的学生后,立马帮他转学到上海的一所大学,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。同时,他也是一个体贴的人,晚年患了肺炎,在养病期间工作人员为了照顾他,在卧室外面支了个行军床,从床头灯的开关上拉了根绳子绑在自己脚上。老先生半夜起床,只要一开灯,年轻人马上就醒了。后来,他发现了这个奥秘,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,他干脆晚上就不开灯了,偷偷地摸黑起床。
通过郭庶英老师回忆的郭沫若老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,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郭沫若老先生。也只有在朝夕相处的亲人口中,我们才能了解到这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。在与台下同学的互动问答环节中,郭庶英老师谈道,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,有许多批判我父亲的话,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,因为当时的他致力于投身革命事业,为国家四处奔走。最后,郭庶英老师更是引用郭沫若老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“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,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,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,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。”以此送给每一位前来听讲座的人,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。通过本次《我的父亲郭沫若》主题讲座,到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收获良多,对郭沫若先生也有了更深的认识,体会到科学家们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机电工程学院吉利机电3160的张富刚感慨道“‘我的祖国和我,像海和浪花一朵,浪是海的赤子,海是那浪的依托。’宁职青年,用优美的旋律,甜美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!郭庶英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,向大家讲述了生活中的郭沫若老先生,从郭老师的演讲中可以看出她对父亲的敬重之情!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,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勤奋苦学、心系国家的精神。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,我们更应该敢于挑战自己,敢于承担责任,努力学习专业技能,践行工匠精神,立志成为当代“高职工匠”!”。
文/李嗓、毛馨伊
摄/金丹妮